3、目的产物浓缩及洗滤
目的产物的超滤浓缩于细胞收获过程类似,需要的大分子被截留在回流液中,随着滤液被去除,浓度增加,如以新的缓冲液置换去除的滤液,即为洗滤。
影响目的产物浓缩及洗滤的因素很多,包括产物大小、形态、可溶性、剪切敏感性,起始料液的浓度、粘度、PH、所需达到的终浓度,处理时间等,需根据具体应用状态进行测试。
实际操作时,膜孔径的正确选择是浓缩及洗滤工艺成功的关键,一般推荐膜截留分子量为目的产物的1/5~1/3,如处理分子量为160KD的lgG,可选用30KD或50KD的组件,而处理分子量66KD的白蛋白,可选用10KD或30KD的组件,膜孔径过大,可能造成产物损失,过小,则会降低通量,延长处理时间。另一个影响浓缩的因素是料液的粘度,对于高粘度料液,需对通量、切向流速及TMP等参数进行更多的调节,以避免形成凝胶层。此外,高倍浓缩可能造成后续处理困难,如形成膜浓差计划或蛋白质沉淀。所以在涉及浓缩和洗滤的工艺中,一般分布进行,即先浓缩至一定体积,然后洗滤换液至目标缓冲液体积,最后再进行终浓缩。
洗滤是缓冲液置换的过程,同时也可进一步去除小分子杂质,洗滤的程度一般以洗滤体积衡量,即所用洗滤缓冲液的体积与起始料液体积的比值。洗滤包括三种不同模式:连续洗滤是指缓冲液的补加速率与滤液去除的速率相等,即进样料液体积恒定;不连续洗滤实际上是反复浓缩和稀释的过程,其处理效率是要低于连续洗滤;而当料液现有缓冲体系与目标缓冲液体系不相容,可能导致产物损坏时,需要使用顺序洗滤,即以不同成分的缓冲液先后进行洗滤,并最终形成目标体系。
(未完待续)